三级指标

分值

自评得分

2.2.3  信息化教学改革

1

1

2.2.3  信息化教学改革

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。2022年,根据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等文件精神,结合“互联网十职业教育”发展需求,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,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,信息化教学改革取得较好成效。

2.2.3.1  加快校园教学信息化基础建设

构建“互联网十职业教育”基础平台按照《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》要求,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系统整合工作,实施统一认证。树立“大数据”意识,重视各类数据的记录、更新、采集和分析,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,增强信息化管理素养和能力,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。学校初步建成三平台(统一认证平台、统一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)和一中心(数据中心),实现了统一认证、数据共享,后续将以应用服务为导向,整合更多的业务系统,梳理、开发更多的网上办事流程,为师生在工作、学习、生活等方面提供更便捷、高效的智慧校园信息化服务。

2.2.3.2   构建教学信息化平台,推广“互联网+职业教育”

建设实习管理平台、泛雅课程开发平台,开通学习通等移动学习模式,方便师生教学工作的推进。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库,引进超星通识慕课65门,专业慕课56门。建设高职扩招网教平台,引进扩招专项网络课程225门,服务高职扩招线上教学;疫情期间,联络中国大学慕(爱课程)平台,开放在线课程220多门;连续5年使用超星尔雅通识课网络修学分平台开展通识选修课教学,2020-2021学年,共开设《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》《幸福心理学》《大学生魅力讲话实操》等120门选修课,选课人数达到10723人次,超过87%的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并获得相应学分,总体优秀率超过76%。学校教师利用超星慕课网络教学平台自建有效课程276门,建课教师116人,课程参与学生数32418人,学生签到参与总人次185160人;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,发布创新创业项目合计389个,创业导师超过100人,引进创业课程超过10门。

2.2.3.3 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

一是建设智慧教室、数字化技能教室、大场景虚拟仿真实训室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基地设施;为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条件。二是通过融合创新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智慧育人。进一步完善网络学习空间功能,创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模式,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率。截至目前,学校拥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,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门,省级优质课程1门,院级精品课程8门,院级精品开放课程27门,院级精品在线课程19门。




2.2.3佐证材料目录

2.2.3-1 2022年信息化教学改革报告
2.2.3-2 选修网络通识课